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14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师:怎么才能拥有天下,项羽并不了解。我们同学认为要目光长远、要善于用人、要懂得抓时机。而项羽认为要靠什么呢?你从他一直强调自己勇猛无敌,就可以看出,他认为要拥有天下,就只需要……

生:武力。

师:看看75面“相关链接”第一题吧,司马迁对项羽失去天下的分析,跟我们同学的看法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项羽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就是“居功自傲”。(板书)

 

师:再来看看,项羽还有什么表现可以打动你的心。 

生:项羽不愿意渡过乌江,宁可自杀。 

 师:渡过乌江,就可以回到他的楚地老家呀,可以免掉一死,甚至还可以东山再起呀。有机会逃跑,他为什么不跑?   

生1:他认为是上天要使他灭亡,他逃跑也没有用。

生2:他认为当初跟他一起出来的八千子弟兵现在都不在了,他还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内心觉得惭愧。  

师: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看重哪一样东西?

生1:义气

生2:尊严

师:他为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即使别人不说,他也有愧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重义知耻”的人。既然不好意思再渡过乌江,为什么不干脆投降?他认为他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尊严。他宁可战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板书:宁死不屈)。   

师:最后一段他还有什么举动可以打动你的心吗? 

生:他临死前把马送给乌江亭长,可见他对人的友好。

师:还有吗? 

生:汉骑司马吕马童可是背叛他的,他送头给他。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友好。 

师:心地仁善。(板书:心地仁善)   

 

师:没有同学说到第一段,第一段不能打动你的心吗?  

生:……   

师:第一段里项羽唱了一首歌,这首歌词曲的作者都是他自己。他夜里睡不着,在帐篷里喝酒,对着陪伴他的美人和名马唱起了歌。他为什么夜里睡不着?  

生:汉军四面皆楚歌,他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他的家乡。

师:汉军已经占领了他的家乡,就意味着他后无退路。他已经走投无路。这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安置曾经陪伴自己的美人和名马。他的美人叫什么?

生:虞。

师:他的马叫什么?

生:骓。

师:下面我们把歌词读一读吧。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伤心、无可奈何……

师:伤心、无可奈何。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请读。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伤心和无可奈何的感情了吗? 

生:……    

师:我们就看看最后一句吧。“若”是什么意思?  

生:你  

师:“奈若何?”是什么意思? 

生:“怎么安排你呢?” 

师:对于忠实陪伴着自己的爱人,在这最危急的关头,自己却无法保护她,这是多么无奈呀。时局已经非常危险,曾经美好的这一切可能转眼就要被毁灭。多么令人痛惜呀。你把最后一句读一下吧。 

生再读。  

师:你把你自己当成项羽,你处于绝境中,你对着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你怎么读?

生再读。

师:整首的歌词我来读一下吧。   师读。

师:我们同学也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项羽唱这首歌的时候,“泣数行下”,是什么意思?

生:流了几行的眼泪。 

师:他的亲近左右也都哭了,而且“莫能仰视”,为什么不能抬头看?

生:……

师:你认为这个“不能”是不敢还是不忍心?

生:不忍心。 

师:这一段体现英雄侠骨柔情的一面,(板书:侠骨柔情),体现英雄儿女情长的一面,从而使英雄的形象血肉丰满,更加感人。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项羽既然来到乌江边,说明他先前是想渡过乌江的。为什么他后面又不渡了呢?我们同学说是因为想到“是上天要使他灭亡”或者是“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这两点难道他之前一直都没有想到吗?

生:……  

师:他应该是一直想渡过乌江的,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呢?   

生:…… 

师:同学注意到没有,当时他只新接触过一个人。 

生:乌江亭长   

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的应该是乌江亭长的话。那么乌江亭长哪句话可能让他改变初衷的呢?   生:……

师:乌江亭长才说过三句话。是“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吗?    是“愿大王急渡”吗?   生:第一句。 

师:第一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一句触发他改变的初衷呢? 

生:可能是“亦足王也”这句话。 

师:为什么?他到底从这句话中想到了什么? 

师:项羽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些资料(点击幻灯片):这是比较早一些的资料。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楚军向秦主力军猛烈进攻,秦军大败,20万人投降。当时,项羽自己的军队只有10万。他担心这二十万秦军集中造反,不好对付,就在一天晚上,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项羽的残暴从此出了名。    看另一则资料(再点击幻灯片):这是比较迟一些的资料。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曾经向刘邦提出这样的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意思是,天下陷入战争状态已经有几年了,只不过是为了我们两个人谁称王的问题,我愿意与你单独决战,不要白白苦了天下的老百姓呀。   

师问:看了这前后两则资料,你们对项羽有什么新的看法?乌江亭长的一句话“亦足王也”为什么会使他临时改变主意?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等下来谈谈看法。   

师巡视,观察谁比较活跃,并请他谈看法。  

师:乌江亭长的那句话“亦足王也”使他意识到了什么?意识到自己渡过乌江,再次组织军队,东山再起,将使江东再次成为尸横遍野的战场。项羽的内心好象是两种想法在斗争?

生:一种是继续战争,继续追逐权利的做法,另一种是以自杀来结束这场灾难。  

师:项羽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与仁慈、果断与善变。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时的他已经不是权力意志的英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   (板书:矛盾的统一体)

师:项羽最后的结局是自杀,你们认为项羽还是一个英雄吗?

生:是。

师: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项羽给司马迁很高的评价,而自己在宫刑的耻辱面前,他是选择了活下来,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

(点击幻灯片)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历史上对项羽这个人有多种多样的评价。同学可以翻看76面后人对项羽的评价,说说你们自己的看法。课堂虽然到了尾声,但我们的探究也许永远没有绝境。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参与,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西楚霸王

三个场面                    人物形象             骑、数、父、属、度、当、期、被      

霸王别姬                    勇猛无敌             驰   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