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1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315  栏目:唐诗宋词
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2. 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 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 能力目标

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 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 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  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经历、名句导入。

 二.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体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是古体诗。 

三.  写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即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 诵读全诗,正音,疏通字词。

 (一).诵读要点

     通过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 ,来把握诗的节奏和感情,并力求背诵全诗。

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二)字音词义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1. 研习诗歌,鉴赏内容,把握主旨;

  2. 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和要点]

 研讨诗歌内容

    问题1.  由文题入手,思考: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明确脉络: 

 

    问题 2.  入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明确: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问题3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问题4    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问题5   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明确: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问题6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问题7    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明确: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归纳诗歌主旨:

      诗歌的最后一段,由梦想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1] [2]  下一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1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