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项羽故土的方向,是漂泊在外一无所有的人最向往的归宿。围于垓下之时的四面楚歌,虽是敌人的奸计,但它终是唱得“将军白发征夫泪”,只因为那是故土的呼唤在心头踢踏的音韵。但项羽止住了归去的步子,以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屹立于乌江边。我想,那时应是有风在江畔呼啸着的,因为天地间一定充塞着悲怆的气。山水草木早已肃穆地站立成凄美的风景。乌骓马一定是哭了的,在它看见主人握着剑柄的手渐渐捏紧的时候,在它看见主人望着乌江对岸的双眼渐渐睁大的时候。它明白眼前这个沧桑的壮汉选择了怎样的道路,虽然在陪着主人踏出第一步时就知道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途,但这一次,主人要走得好远好远了。当金属落地的声音响起,一股鲜热浓烈的血腥味让它忆起了战场上的鼓震金鸣,刀砍剑击,多少次浴血沙场,多少人埋骨黄尘。乌骓马仰天长嘶,敬送一缕英魂:主人,战事伤人,王权累心,不如归去,回故里!
而在剑锋抹上喉头的一刹那,项羽是否想起垓下之夜虞姬倒在自己怀中时最后的深情一瞥。明眸皓齿,乌丝朱唇,谁不想让这样的美丽伴至终老,然而天意弄人,分飞燕、死别离仿似才符合那段历史的意境。罢了,罢了,两个相爱的人最终选择同一种告别尘世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项羽一定是噙着泪含着笑倒下的,笑容与虞姬合上双眼时的微笑一样透着快慰。死亡对于真情而言,不是终结,而是证明,而是升华。
死亡面前,秦王、刘邦甚至项羽……这些名字都毫无意义了,故土、爱人却使死亡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灵肉回归。是死亡突显了项羽,还是项羽深刻了死亡?只是死亡并非项羽的专利,在那金戈铁马、旌旗飘摇的秦汉之交、唐宋之交、明清之交乃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多少骨肉分离,多少情侣离散,又有多少白骨掩埋于漫漫黄沙之中。死亡难道就是赌得和平与统一的筹码?我的心猛地一紧,眼前浮凸出台湾的影。
愿静默的乌江能启发我们一点什么……
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项羽之死 —— 一支悲壮的恋曲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我不知道象棋博弈者在酣畅淋漓地驱卒过河飞车渡江的时候可曾想起力可拔山的英雄在这里驻足不前而后举剑自刎?智力的比拼在棋盘上演绎不出壮烈的历史故事,即使是令人潸然泪下的霸王别姬的戏剧,也加入过多人为的艺术,不可能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况且,下棋与看戏是两个不相干的事情,人们从未将楚河汉界与霸王别姬联系在一处思考。
战争让女人走开的当代观念承袭的是古老的传统思想,我们的英雄在生死别离之际也一样显示出钢铁男儿心底里柔情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血性的英雄。这位20出头就胆敢指着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出口不逊的七尺男儿,注定不是平庸之辈。与众多的英雄不同,项羽身上携带的除了江湖义气还有更为浓厚的儿女之情。四面楚歌之时,功败垂成之际,决一死战之前,他决意让心爱的女人走开。
死心塌地跟定一个男人的女人令人敬佩,不能生在一处便以死相守,拥有这样的女人,男人何必尚有他求!虞姬拔剑自绝,至死不离项羽,项羽不为所动?说项羽自刎于乌江与虞姬的自绝丝毫扯不上关系,我宁可不信。
都说项羽自刎乌江是因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我觉得纯粹是对英雄人格的曲解。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历史的时候,习惯用很多的“如果”。如果项羽肯过江东,再招来八千江东弟子,他完全可以卷土重来。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对项羽甚至是对历史有意义吗?不错,再来一次破釜沉舟,我承认,项羽有这个能力。可是,如果这样,对项羽来说,这只是灭秦革命成功后内战的延续,是争夺革命成果的继续,是生灵涂炭的无限延长和扩展。这与项羽的人格不符。当年项羽指着秦始皇口出狂言,说“彼可以取而代之也”的话来,却未道明由谁来取代;鸿门宴上项羽可以随时干掉刘邦,他不肯下手;入咸阳、杀子婴之后,他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并未黄袍加身。事实表明,项羽并未持有刘邦的野心与心计。对历史而言,只是修改历史文档的一些字眼,比如,把汉朝改为楚朝,仅此而已,我们的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者凭什么激动呢?再者,红颜知己兼贴身小蜜先他而去,在后有追兵前有江阻的的情况之下,英雄看着手中的兵器,不禁想起生死离别的场面,此时何去何从,已经由不得英雄多想,他听到了心上人的呼唤……
生不弃,死不离,乌江之水至今吟唱的,是一支悲壮的恋曲。
读史记探项羽之死
当四面楚歌在垓下响起,当虞姬了结自己的性命,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队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终于被灌婴的五千骑兵团团围住。此时,霸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为让汉军弄不清自己的确切位置,他要求四小队冲到山的东边后分三个地点会合。他说此次突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连胜汉军三次,二是斩杀汉将,三是砍断汉军军旗。
项王的三个目的全达到了,还亲自手刃汉兵百余人,自己仅损失两名士兵。他到达了乌江边。
乌江亭长把船划到岸边,请项羽赶快上船,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现在江上只有这一支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项羽大笑着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起与汉军短兵相接,他最后一次斩杀了汉兵数百人。他突然看见了汉兵中的一个旧相识,对他说:“汉王为求购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象他的爷爷项燕一样,也象他宠爱的虞姬一样。他倒在了乌江边,时年31岁。
一千多年过去了,诗人杜牧奋笔写下“八百子弟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之死寄予了无限遗憾。
项羽之死,死在性格的仁慈。早在楚汉战争正酣的时候,看到百姓和士兵遭受的战争之苦,项羽的侧隐之心一再涌动,他希望他们的争斗不要累及太多的人,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当然不肯,他只会在心底暗笑项羽的“妇人之仁”。韩信说项羽“恭敬仁慈”,也有着当然的依据,他会流着眼泪给官兵送饭,他在绝境中会想到与虞姬作别,他在临死之前会设法保护他的战马,这些都是项羽性情中人的一面。而将这样的仁慈带到残酷的战争中,显然就成了致命的缺点。
项羽之死,死在英勇善战。英勇善战是项羽崛起的法宝,当他以5万楚兵击败20余万秦兵,当他以3万人马击败56万汉兵,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一个个地上演,项羽走入了歧途。一方面他过于相信武力,他在东城和乌江边打了两个漂亮仗,最后一次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而依然认为是天要亡他,至死都不知道夺取政权其实是一项政治斗争。同时,一个没有败绩的人一旦面对失败,其心理承受力就显得格外脆弱。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项羽缺乏的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刘邦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曾胜过项羽,他一路上吃着败仗走过来,他更懂得无论遭受怎样的失败,都是可以重头再来的。
项羽之死,死在年少不练达。刘邦的一生用尽一切手段,而项羽仅在诛杀宋义后撒了一个谎,其他所有的斗争都没拐过一个弯。比起老谋深算的刘邦,项羽显得十分稚嫩。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给了刘邦掘起的机会。又放弃关中定都彭城,给了刘邦暗度陈仓的良机。他南征北战,无往不胜,却没有一个全盘的战略战术,又为刘邦的四处出击大开了方便之门。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他24岁随叔叔项梁起事,凡事都由项梁安排,他只需要执行。三年后,项梁突然撒手人寰,失去了靠山的项羽一单独主事,就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被推到了政治斗争的浪尖上,也成了众矢之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时间去适应这一切,就不得不应付错综复杂的各种斗争。而处在中年期的刘邦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懂得玩弄手腕,懂得迂回斗争。可以说,年轻的项羽是不自觉被刘邦套牢,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项羽之死,死在性格的刚烈。项羽并不是处在非死不可的地步,兵败垓下后,西楚国还有至少五个郡,况且比起53岁的刘邦,项羽在年龄上还占有优势。凭借个人能力和家族的影响力,项羽只要吸取教训,东山再起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自觉没法向江东的父老交待,以他的好男儿性格,他更不可能向刘邦交械,他只有选择自杀。刚烈的项羽让人扼腕叹息,他死的方式更让人心生敬意,先是打上一个漂亮仗,然后宝马送亭长,人头送故交,即便是死,也像一个英雄。
,《项羽之死》备课参考tag: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