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941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三、《越女词五首(其三)》的神态描写

“棹、入”二字为神来之笔: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轻松欢快;笑着钻入荷花丛中,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惟妙惟肖。

四、三首歌的语言风格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哭晁卿衡》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丁都护歌》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越女词五首(其三)》全诗

2、李白诗中的夸张、想象

第三课  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体会杜甫诗中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杜甫五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诵王维诗《辛夷坞》《观猎》、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然后简要回顾王维和李白两位诗人的一些内容。

二、杜甫介绍: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 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

三、杜甫诗五首的背景:都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四、结合课文注释,整体阅读,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

《月夜》:战乱思亲                           

《哀江头》:忧时伤乱                            

《蜀相》:追念先贤                            

《又呈吴郎》:哀悯民生                                

《登岳阳楼》:渴望和平

诗人身处盛世之衰、狼烟四起之时,一腔热血中挥洒的诗情,全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报国的忠心。这五首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月夜》解读

背景介绍: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文本分析】该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房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