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941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对以上问题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突出了那个字,又进一层。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尾联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鉴赏要点】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2.艺术构思巧妙。以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双照作为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3.炼字精准。如字,应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六、《哀江头》分析

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则即位的唐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内容分析(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第二部分忆昔霓旌下南苑去住彼此无消息),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第三部分人生有情泪沾臆至结尾),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全文,且照应了开头。

鉴赏要点

1. “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

3.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淫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