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王何必曰利》导学案3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王何必曰利》导学案3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197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王何必曰利》导学案3,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5.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拓展提升

备注

阅读课后相关链接

作业布置

备注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

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教(学)后反思

年级:高二   编写人:韩建文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3-3-21

课题

王何必曰利2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虚词和文言句式。

2、  学习和借鉴孟子正反照应对比的说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翻译、自主合作、完成导学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重义轻利,具有仁义之心。

重点

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师生互动、完成学案

学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

备注

一、              导入本节课内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仁义”“知足”“淡泊轻利”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戮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二、采用提问式、抽查式,师生互动翻译第二则

三、解释下里词语

吾闻秦、楚构兵         

我将见楚王说而之  

二王我将有所焉  

愿闻其               

怀利以其父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仁义                

然而不亡者  

注明知识要求:A“识记类”

B“理解类”

C“应用类”

D“能力提升类”

合作探究

备注

1、  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

(板书:)正反对比论证:  

A、“利”(谋求利益)(上节讨论“存在危害”)      

 B、“仁”①未遗其亲,未后其君     ②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治国安身 (首尾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勤勉行善)

 

当堂检测

备注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互相)征利 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 不夺不餍(满足)

B.罢(停止)之 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

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 去(离开)仁义

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 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王何必曰利》导学案3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王何必曰利》导学案3》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