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屈原列传》教案4

《屈原列传》教案4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259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屈原列传》教案4,

屈原列传
云南蒙自楚湘高级中学 刘玛林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根据下列提示语,说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  粽子 龙舟 爱国主义  浪漫主义
屈原的名声很大,那么,你想知道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怎能样评价屈原的吗?

二、 简介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顓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三、 听录音,解决重点字词。

1、给下列粗体字词注音
惨怛(            )              枯槁(          )           濯淖(            )
 憔悴(          )            餔糟啜醨(       )            搏闻强志(            )    
  谗谄蔽明(          )        莫不逾侈(               )     
2、分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该词的词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谗谄之蔽明也(                     )                                        
邪曲之害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                                        
明道德之广崇(                     )                                        

四、 理解重点句子,理解难句。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m!),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3、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4、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5、“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6、“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受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1] [2]  下一页

,《屈原列传》教案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