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字夷吾)是颍上人。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常常欺负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不把这类事对外人说。后来鲍叔牙追随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追随公子纠。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贫穷所致。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
管仲做了宰相,在齐国执政,依据远在海边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累财富,积蓄国力,壮大军事力量,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他的主张是:“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流的源头一样,必须能顺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桓公偷袭蔡国,实际情况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实际情况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借此机会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于柯会盟后,桓公想毁约,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俗话说:“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tag: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