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蔡大夫谋曰。(谋:商量。)
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讥:讽剌。 疾:弊病。)
4、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设行:指施政。)
5、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徒役:服劳役的人。)
6、从者病,莫能兴。(病:筋疲力尽。)
7、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道:思想,主张。)
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耻辱。)
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即国君。)
10、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使:假使。)
11、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兴师:调动军队。)
(三)词类活用
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纲、经、统、理,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纲要、治理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
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动句)
2、子路愠而见曰。(省略句)
3、予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
4、吾何为于此?(宾语前置句)
5、人之不我信也。(宾语前置句)
6、人之不我行也。(宾语前置句)
7、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被动句)
8、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被动句)
9、不容然后见君子。(被动句)
四、课堂探究
1、课文第6、7两节写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作者描述孔子与身边弟子们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
明确: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3、课文8-10节写了孔子与三个高徒的对话。三个高徒对孔子“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明确:(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 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 改变决不动摇。
(2)这段对话反映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是:
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
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6-11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两节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接着三节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最后一节,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这一事情结局的介绍,似不经意,但却暗示孔子头清晰,处理问题举重若轻。
六、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12-19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预习20-22节。
教学环节
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2-19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 )
2、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 )
3、孔子语鲁大师。(大,同“太”。)
4、所慎:齐,战(11),疾。(齐,同“斋”。 )
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 )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书上不曾有或不清楚的。)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书传》:即《尚书》之传。)
2、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文:指文采。 质:指质朴。)
3、吾从周。(从:遵行。 )
4、古者《诗》三千余篇。(司马迁关于古代有《诗》三千余篇的说法缺乏根据,目前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
5、孔子晚而喜《易》。(易:《易经》,又称《周易》,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书。全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组成。)
6、假我数年。 (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
7、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
8、绝四。(绝:杜绝。 )
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揣测。 必:武断肯定。 固:固执。 我:指自以为是。 )
10、所慎:齐,战,疾。(齐:同“斋”,斋戒。 战:战争。 疾:疾病 。)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面。 )
12、则弗复也。(弗复:不再重复。 )
13、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弗乎:犹言“不行”。 病:担忧。 没世:指死亡。)
14、乃因史记作《春秋》(因:依据。 )
1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宗旨,内容。 )
16、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可与人共:可以与人商量斟酌。)
17、弗独有也。(独:独自决断。 )
18、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罪:责备,怪罪。 )
(三)词类活用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序,名词为动用法。)
2、推此类以绳当世。(绳,名词用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
孔子语鲁大师。(大师,古义:太师,即乐官之长。今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五)特殊句式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宾语前置句)
2、天王狩于河阳。(介词结构后置句)
(六)成语典故
1、韦编三绝
2、举一反三
四、课堂探究
1、概括文章这一部分(第四部分)所写的事件及影响。
明确:这一部分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孔子整理文献,使《诗》《书》《礼》《易》得以流传后世;从教授业,使他的弟子众多,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生活;撰写《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春秋笔法”成为后世史家常用的笔法。
,《孔子世家》教案3tag: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