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子在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可谓儒家之“正果” 者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对这段话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觉得它无比崇高,越是钻研探讨,越觉得它坚实深厚。看见它是在前面,忽然间又在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力,我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但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虽然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从这段话中可见孔子的学识高深、育人有方、教育理念先进(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并重)。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20-22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了解孔子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4、总结全文。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背诵课文第22节。
教学环节
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20-22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 )
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 )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
2、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丧,守丧。)
3、相诀而去。(诀:告别。)
4、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百有余室:一百多家。室,家。)
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以时:按时。 )
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谒:拜祭。)
(三)词类活用
1、唯子贡庐于冢上。(庐,名词用作动词,造庐。)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
3、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5、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 )
(四)古今异义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五)特殊句式
1、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省略句)
2、唯子贡庐于冢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四、课堂探究
1、 概括文章第五、第六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五部分(20、21节):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22节):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几句话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赞颂孔子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作者是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赞颂孔子的。
(2)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五、课文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
(板书:家庭身世、学习经历、仕途坎坷、著书立说、死后影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生无所息。)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附:名言名句
(一)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阐述的名言: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二)出自《论语》的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言必信,行必果。
1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5、是可忍,孰不可忍。
tag: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