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0、11、12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如果现在就去,却没有使他信任的东西,那么秦王还是没法挨近的。)
(现在就这样前往却不能达成任务回报的,才是无用小子呀!)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
2、讨论问题
荆轲为了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准备最有用的信物,准备最厉害的匕首,这些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表现出一个刺客的本色。)
三、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3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这段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行。到了易水边,饯行之后,荆轲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和着筑声唱歌,唱的是“变徵”的调子,送行的人都掉下泪来。荆轲又走上前唱道:“萧萧的风声呵,易水凄寒;壮士这一去呵,不再归还! ”又唱出悲壮慷慨的“羽声”调子,感动得送行的人都睁大双眼,头发竖起把帽子顶起来。于是荆轲上车离开了,一直没有回头。)
2、讨论问题:请说说这段场面描写的特色和感染力。
(
第3教时
要点:继续疏通课文,理解讨论
过程:
一、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4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1)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秦舞阳脸色都变了,非常害怕,群臣感觉他奇怪。)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倚靠着铜柱笑,双腿张开,坐在地上大骂道:“事情所以不能成功,只因为想活捉胁迫你,好得到你退还诸侯土地的诺言,来回报太子。”)
(于是左右的人上前杀了荆轲,秦王心里不愉快了很久。)
2、探讨问题
(1)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何作用?
(2)评论荆轲“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的话。
(3)有人说荆轲刺杀秦王不成功,与他的过于自信和剑术不精是有关系的,你怎么看?
(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面衬托荆轲的沉着、勇敢。文中还有威严天下的秦王绕柱逃窜的丑态以及不怡者良久都是侧面衬托荆轲。)
(可以看出荆轲对秦王的幻想,也反映出他想法的天真。至于有人说不该把太子暴露出来,其实说与不说,秦已经清楚了幕后的使者。)
(应当说有关系,他有刺杀秦王的机会,但是,他还是没有把握住。)
二、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5、16、17、18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1、翻译
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日:“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鲁勾践听见荆轲行刺秦王这件事情以后,私下里说:“唉,可惜他不好好研究刺剑的技术呵!我也太不了解人了!从前我呵叱他,他当然以为我不是他的同道了! ”
2、探讨问题:司马迁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
(不论成功与失败,认为他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举,认为他们立场鲜明,不违背自己的志向。)
第4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探讨问题
1、本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元胡天游诗)的励志精神。结合司马迁生平,探讨其屡次叙述此类情节的个人感情因素。
2、“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说说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3、本文在正面刻画荆轲形象的同时,也颇为生动地描写了田光、樊於期、高渐离,以及鞠武、太子丹乃至秦舞阳的形象。说说这些人物对荆轲形象的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4、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请搜集有关材料,组织讨论,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行为的看法。
5、陶渊明有因首《咏荆轲》的诗,请评论陶渊明的态度。
《咏荆轲》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