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案
【文本研习】
项羽的一生短暂,却经历了从自立为西楚霸王到自刎于乌江边的大起大落,他的事迹也引发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的咏叹。比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
1、千百年来,人们都不吝惜华丽的词藻去赞美项羽,盛赞他为“绝世英雄”,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的?司马迁是如何刻画出项羽的“绝世”的?
重点分析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提示学生重点阅读3、5段) 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谋略恰当
引导学生从描写方式(正侧面)、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2)“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
①环境描写: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穷途末路)
②语言描写: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③动作描写:
a.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b.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衬托)(项羽与敌将对阵,经常只要嗔目视之,就令敌将闻风丧胆。)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嗔目叱之”,竟吓得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
c.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对比)满身神力,武艺超群。
小结: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除了在作战方面外,还有哪些方面也能体现出项羽的绝世?
(3)“少年言志” 少怀大志、豪迈不群、胸无城府、胸有大志、才气过人、身材魁梧
①语言描写: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他年纪轻轻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②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小结:单是以上特点的项羽,有霸气,有勇猛,却缺少“情”,同学们找找作者有没有刻画项羽的“情”?
(4)“霸王别姬” 侠骨柔情 齐读《垓下歌》
①环境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②动作描写: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泣 着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
③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联系刘邦《大风歌》比较不同。《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是楚霸王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5)“乌江自刎” 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
①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②细节描写:愧见父老——知耻良知 赐马亭长——知恩图报 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③动作描写:着重分析“笑”一字。
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总结项羽绝世: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神勇无敌、身先士卒,又重情重义的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被急速推上历史舞台,成就霸业,但这样耀眼的光芒很快就黯然熄灭了。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寇”,从这个角度,项羽是失败者,项羽为何会失败?结合全文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见解。(一定要联系司马迁的论赞)
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1) 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中,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况且还带兵器,项羽应对他的擅闯宴会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未有以应”,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3) 鸿门宴上,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亲自来请罪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认为杀之不武。
4) 鸿门宴上沛公逃席却安然接受刘邦的礼物(“置之坐上”)。(与范增对比:“置之地,把见撞而破之”)
5) 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
自矜功伐(骄傲自大)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
2)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
做事轻率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杀刘的打算。
残暴不仁
1)项羽入关以后,大肆掳掠。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面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宫殿(特别是火烧阿房宫)。在秦都咸阳,坑杀秦降卒20万,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么明显的强盗行径,无怪乎后来令“秦人大失望”。(《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3tag: 项羽本纪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