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魏公子列传》学案及答案3

《魏公子列传》学案及答案3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121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魏公子列传》学案及答案3,

四、以小见大。公子将晋鄙军后,进攻秦军,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本来可以写得场面阔大:旌旗蔽空,鼓声震天,金戈铁马,尘烟滚滚……。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公子勒兵时发布的一道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然后,就交代战斗的结果。公子千辛万苦,不惜违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虎符,矫王命,挥泪杀晋鄙,不都是为了与秦决一死战吗?可是,对如此至关全局的战斗,作者却只写一道命令,岂不吝啬?其实,这又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两军对垒,击鼓而战,古之然也,而公子的这道命令却是“古之不然”。它惊世骇俗,集中体现了公子的仁爱。再说,这道命令一下,将士的情绪、斗志也就可想而知,不必细说。还有,诸侯皆畏公子贤能、多客,秦威吓魏王,也正是恐公子率兵而至,今公子就在阵前,秦岂敢恋战,魏之势如破竹、秦之土崩瓦解,读者都不难想象。所以,作者以小见大,写一道命令而略去战斗全过程的描写,无疑是裁剪大师巧夺天工的一刀。 公子自迎侯生一段,也是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成功的范例。公子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之后,率领车骑,虚出左位,亲往夷门,迎接侯生。侯生却犹嫌不足,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四考公子。穿著破旧,毫不推让,直坐尊位,这是一考;要公子驾车枉道,让他去拜访杀狗的朋友,这是二考;与朋友滔滔不绝,高谈阔论,令公子久立于市中,这是三考;宴会之上并不辞谢,堂而皇之地高坐于首席之上,这是四考。这四考,试题都不大,难度却不小,它考出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充分表明侯生不畏权贵,沉着机警,胸有韬略,并非等闲之辈。

《魏公子列传》虽写救赵大事,却每每津津乐道那些琐细之事。略巨而详细,以小而见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马迁是剪裁的行家,他苦心经营,去芜存精,使作品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

 

侯嬴在“窃符救赵”的整个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窃符救赵的计谋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经答应实施夺军救赵的计划,可以说形势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侯生竟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听了侯嬴要自刭的诺言后,不加劝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的“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权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晋鄙是“嚄嚄宿将”,是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是魏王“名为救赵,实为持两端以观望”的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他对魏公子“单车”来接管军权肯定是会怀疑的。虽有虎符,但决不会轻易交出兵权,这样救赵存魏的第一步夺取军权的斗争将是十分激烈而危险的,这一点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对于信陵君,侯嬴也了解得很清楚:既有宁死救赵的决心,又有“仁”而不忍杀晋鄙的一面,因此,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的道理来开导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来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坚定信陵君的决心的。对于朱亥,侯嬴对他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既认识到朱亥的为人是勇力、鲠直过人而细致、谋略不足,又意识到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朱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动摇,但只要朱亥坚定,椎死晋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犹豫、疏忽,那只能落得个前功尽弃。当然这样的一切,勇迈而少谋略的朱亥是难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讲大道理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正是深谋远虑的侯嬴所最为担忧的,为使自己的计划能完满地实现,只有一种抉择:以死激励朱亥。因为对于朱亥,以死报知己的行动,比之千言万语的说理更有说明力,更能坚定其决心,激励他小心在意,务必成功。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功业传后世啊!这正是侯生埋藏在心底七十年的愿望和心声,七十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眼看就要赍志而没,饮恨黄泉,没想到,苦心人天不负,瓦釜以久,大器晚成,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个杰作,还有何求呢?古代功成身退的例子很多,只不过侯生退得更彻底。

纵观全文,可以这样说,侯生先后用了欲擒故纵法、“救命稻草法”、激将法等,可谓惨淡经营,殚精竭虑。最后,他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留给了自己,他走得那么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吧。

视野纵深拓展

战国四公子之死

战国真是个大舞台,各种人物--上至国王下至鼠窃狗偷之辈都作了尽情的表演。在这场大闹剧中,有四个男生深得观众注目,他们是:齐国的田文;魏国的魏无忌;赵国的赵胜;楚国的黄歇。

那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弟兄们再多,也是老大当国王,国王的子弟都称“公子”。这四个男生虽然都是公子,但是,四人的死却有不同之处。

一。死后灭族的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二、郁闷而死的信陵君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魏公子列传》学案及答案3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