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04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后来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是重大的。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意味着《史记》的创作,不仅仅在于记载史实,作者更想要通过展示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展现和推究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人类在天地间的作用与地位、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这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正是就《史记》的文学成就而言的。

应该说,《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强烈的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还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史记》的叙事方式,具有很明显的文学性。概括来说,《史记》的叙事艺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史记》的叙事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为主。司马迁作为事件的叙述者,几乎能够超然于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作者舒展自如地设置场景和展开叙述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当然,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历史事件的展开,素材的取舍,人物言行举止的刻画,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以选修教材中的《高祖本纪》为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写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有这样一句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在对父亲当年的说法进行嘲弄。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一面。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就是这样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二、在故事中展现人物形象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中的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故事构成的。如《魏公子列传》由信陵君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在《史记》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

在故事的叙述中,司马迁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中就写了刘邦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又如《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逼近,以示壮胆。文中有以下一段描写:“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短短十六个字,字字重如千钧。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行进,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短短十六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生动场面,十分精妙。虽然先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不但数量少得多,也简陋得多。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像《史记》那样强调故事性,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情节富于戏剧性

司马迁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传记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个性特点。例如,教材选文《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里的人物行动、对话简直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写尽了霸陵尉酒醉之后的势利情态和李广的落魄与无奈。又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场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摆到舞台上去演出。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如下一些优点:第一,它能够逼真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二,它避免了冗长松缓、平淡无味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紧张性,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也彰显出文学所需要的张力;第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

《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但他的笔下那些曲折动人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也不可能完全摒除作者的个人情感。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尽管如此,《史记》的叙事艺术还是很有特点,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史记》选读的教学

一、阅读《史记》选读的目的

    《史记》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不仅代表着中国史学的成就,而且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在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开设《〈史记〉选读》课程,对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帮助。

    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科书编写力图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上做足文章,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学会用清醒睿智的现代眼光去关照历史与现代生活,并最终奠定较高的文化品位基础,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判断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